《楞严经》——03五蕴皆空
1579阅读8.1千字,预计阅读需17分钟
  

  影子先生

  抖音搜 影子先生,同头像。

  阅前提示:

  这一章节,共7000多字,需要体会的例子比较多,建议选择合适的时间阅读。

  文章内容主要是《楞严经》第二卷中的五蕴部分,因单独成一章节没有缺漏,故单拿出来进行分享。

  建议没有看过前面章节的,先可以看看前面。

  01你的本来面目

  02嗨!出来!

  前言:

  上一章节中,佛陀提到:

  像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(眼耳鼻舌身意,根、尘、识),这些因缘本就是虚妄的,和合而生,离合而灭。殊不知原来都是如来藏,本自清净,如如不动。

  而这个章节,便将第一个【五蕴】,展开来讲了。

  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  《心经》开篇的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详细展开是如何呢?我们看佛陀是如何开示的。

  佛陀:

  阿难啊,为什么说五阴本来也是“如来藏”的化现呢?

  注解:

  这里佛陀提到了一个概念——五阴,这里的“阴”又有遮盖、聚集之义,也可叫做五蕴。

  五蕴分别为:色-受-想-行-识,我们接下来看佛陀一个一个的解说。

  一、【色蕴】是虚妄的

  0.前提:首先解释一下【色蕴】。

  释义:

  就是 “眼耳鼻舌身意”本身,以及这六根能感知到的“外在尘象”。

  举例:

  1.比如,你能看到的白皙墙面就是【色】。

  2.再比如,我们看白皙的墙面时,用手指去压迫眼球,直到睁着眼睛看到的都是黑暗便松开手,然后眼前又慢慢的恢复光明(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乱相)。

  在这个过程中“白皙的墙面”、“黑暗”、“慢慢恢复光明过程中的乱相”都是【色】。

  1.佛陀举例子

  佛陀:

  比如有一个人用清明的眼睛去看晴朗的天空,天空一片晴朗,什么也没有。那么一般情况下,他是不会突然去转动眼睛的。但是等到他看的时间很长了,眼睛产生疲劳,就会在虚空中看到一些虚妄的影像。

  【色蕴】其实就是这样的。

  注解:

  一个人用非常健康的眼睛去看什么都没有的天空,一望无际,当没有视觉可以聚焦的对象的时候,眼睛自然就不会被别的事物所吸引,因为没有别的事物。

  所以在这里确定了两个对象:一个无病之眼,一个无物之空。

  佛陀接着举例子,当一个人就这么目不转睛的盯着,眼睛会产生疲劳,然后就会看见乱七八糟的影像,也就是眼睛花了。

  这个虚妄的影像,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【色蕴】的一种现象。

  2.妄相不从虚空产生

  佛陀:

  阿难啊,这产生的虚妄影像,既不是从虚空产生,也不是从眼睛产生。

  (先是一个总的结论。)

  若虚妄影像是从虚空中产生,就应当从哪来再从哪回去。 若是虚空他本来就有影像的出出进进,那么他就不是虚空了。 那么虚空不是虚空,那自然也就不能说虚妄影像在虚空处生起灭去。 这就如同,阿难的身体,不容纳阿难一样。

  注解:

  如果影像是从虚空中产生,那么虚空就不是虚空,因为虚空本就是什么都没有,若是有,自然就不是虚空。

  所以,那个影像不是虚空产生的,虚空就是虚空,如果你非要说那个影像是虚空产生的话,那么,就类似于阿难你的身体,平白无故的又要去容纳另一个阿难,阿难就是阿难,又怎么会去容纳别的事物呢?所以那个虚妄的影像的并不是从虚空中突然生出来的。

  3.妄相不从眼睛产生

  佛陀:

  若虚妄影像是从眼睛中产生,就应当从哪来再从哪回去。

  这个虚妄影像是从眼睛中产生出来的,那么他也应当具备看的功能。

  若是他具备看的功能,那么往出去看,便能看到虚妄影像的天空,而往回来的时候,也应当看得见眼睛。

  若是他不具备看的功能,(就是一个有实体的障碍物)那么他从眼睛出来后,会障碍虚空,回来的时候又会障碍眼睛。 那么你能看见虚妄影像的时候,说明你的眼睛没有被遮挡。那么怎么说是用无病清明的眼睛看到了晴朗的虚空呢?

  注解:

  如果影像从眼睛中产生,那么这个影像有没有继承眼睛的能力呢?

  如果继承了,那么你就应当看到自己的眼睛。显然你看不到,那么说明没有继承,他就是一个实体的形象。

  那么,他在外面会遮挡虚空,回来又会遮挡眼睛。(这个遮挡眼睛,就证明是有病之眼。)

  如果虚空有了遮挡,那么我们一开始都不能说我们看到的是虚空,所以看到是虚空(晴朗的天空)就不成立了;

  如果眼睛有遮挡,说明眼睛出了问题(有病之眼)。而现实是,我们现在又能看到这个遮挡,说明眼睛是没有问题的,这里就非常矛盾了。再者说,如果眼睛是有问题的,那么从一开始,我们就更不能说“我用清明的眼睛”看到了虚空,这“清明的眼睛”,也就不成立了。

  佛陀:

  所以说啊,【色蕴】是虚妄的,既不是因缘,也不是自然。

  注解:

  【色蕴】就如同例子中虚妄的影像,本身就是虚妄的,世界的形形色色都是这般,本来一片晴朗,什么都没有,但是当你看得久了,你就分别出这些影像了,慢慢的就以为影像是实有的,是因缘生,或者是有自然的体的。其实【色蕴】只是那个“如来藏”(强名)的化现。

  我举一个例子,就是同样一个颜色的事物,被人、被狗、被牛、被苍蝇所“看到”,那么大家看到的是一模一样的吗?

 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,我们知道是不一样的。那么谁看到的才是那个事物本来的样子呢?

  比如说牛看到的是灰色的,人看到的是彩色的,那么彩色是被人眼加上去的,还是被牛眼过滤掉的呢?大家可以好好的想一想,然后再看看这个世界,再想想这个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?空不空?好好体会一下那个“空性”,破掉了那个【色蕴】,就能感受到那个“本来空”。

  世间一切有形的物质,因何而有的形相呢?除去外在的形象,再看看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脑,本来又是什么呢?六尘与六根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?他们本来就是圆融为一体的,因分别才有的诸多名色。

  那么听到的声音是不是也是如此,人类听到的声音,其他众生若是听不到,那么声音的本来是什么呢?反过来,人类听不到的,其他众生反倒可以听得到,这又是如何呢?再者说,同样的一段声音,众生听到的都是一模一样吗?如果不一样,谁听到的是其本来呢?

  那么味道是不是也是如此?

  再比如,【身】与【触】,因为触,我们才坚固的将世界认知为“物质世界”、“三维世界”,若是无触,单单仅靠看,又如何能确定那是实实在在的呢?就像虚拟投影一样,虽然能看到,但是却无实体。

  那么世间一切,能见闻的形象,不能见闻的形象,是否类似于一团无相的“能量”?因为不同的解码器,而变化成有相的实体呢?

  当你问我说,那“能量”是什么?不能说,我说了就已经解码了,甚至在我思考的时候,他就已经解码了。那么“能量”存在吗?当你思议、言说“存在”或者“不存在”的时候,其实也已经解码了。

  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。

  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。

  现在看懂这句话了吗?

  二、【受蕴】是虚妄的

  0.前提:首先解释一下【受蕴】:

  释义:

  就是 因“外尘”与“内根”相接触,而第一时间产生的感受。

  举例:

  1.感受如果舒服,那么是乐受(吸引力);如果不舒服,那么就是苦受(排斥力);在苦乐之间,还有一种舍受,也叫作不苦不乐受,我一般称之为无感(力很微弱)。这个便属于【意受】的范畴。

  2.还有眼耳鼻舌身-受,比如【(身)触受】,用两只手相互摩擦,便会产生冷、热、滑、涩的感受。

  3.再比如【舌受】的苦辣酸甜淡等感受。

  1.佛陀举例子

  佛陀:

  阿难,比如有个人,其手足安好,身体调适,没有哪个地方有觉受。这个人用两只手掌相互摩擦,两只手掌突然就会生出涩、滑、冷、热等感受。

  【受蕴】也是这样的。

  注解:

  用一个例子讲完了【色蕴】,佛陀又想了一个【受蕴】的例子。就比如一个身体还没有任何触受的人,用手那么一搓,冷、热、滑、涩的感受就出现了。而产生的这些感受,就是【受蕴】。

  2.触受不从虚空产生

  佛陀:

  阿难啊!这种种虚妄触受,既不是从虚空中产生,也不是从手掌中产生。

  (先是一个总的结论。)

  阿难,如果是从虚空中产生,既然它能触摸到手掌,为什么就不能触摸到身体呢?虚空也不会去选择要去接触你的哪里。

  注解:

  如果这个感受,是从虚空中产生,那么他既然触摸你的手掌了,为何不去触摸你整个身体呢?他还会向我们自己一样,会去主观的选择吗?甚至他无处不在,直接整个身体都应该能有触觉感受才对呀,偏偏只有手的地方有,那么说明那个感受不是从虚空中而来。

  3.触受不从身体产生

  佛陀:

  如果是从手掌中产生,那么用不着两只手掌的摩擦,这个感受自然就在手掌上。还需要你合起手掌的时候才能够知道吗?

  那么分开手掌的时候,那个触觉也应该就在你的手掌内呀,那么你的手腕、骨髓等地方也应当产生这个触受,有一个能觉知的心应该能够知道,那个感受出来又进去的轨迹才对呀,就像是有一个东西在体内往来一样,那么又何必等到手掌相合的时候才有触受呢?

  佛陀:

  所以说啊,【受蕴】是虚妄的,既不是因缘,也不是自然。

  注解:

  如果感受是从手掌中产生,那么手掌自己就能够产生出来,又何必去搓手呢?甚至你单个手就能感觉到,那么你的手腕、骨髓等等地方也是如此,那么怎么不见他们也产生这种感受呢?好像是这个感受有一个形象,有一个轨迹一样,来来去去的,显然是不对的嘛。

  综上所述,【受蕴】其实也是虚妄不实的。本来你的身体没有什么感受,一旦你“动”了,那个感受就出现了,而慢慢的,你就以为是因缘生,或者是有自然的体。其实【受蕴】只是那个“如来藏”(强名)的化现。

  我再举一个例子哈,比如说,有一坨屎,人看到了,避而远之。狗看到了,却显得异常的兴奋。同样的一件事物,人会产生排斥的苦受,而狗却产生了吸引的乐受。我们甚至把狗,换成是蛆,那这个吸引力则会更强。同样的一坨屎,为什么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呢?而这个屎本身,究竟应该是什么味道的呢?人闻到的臭,狗闻到的香,那么究竟谁的是“真理”呢?而基于这种臭与香的虚妄分别,那个产生的排斥与吸引的受又有何实体可言呢?若是执着在【受蕴】是坚固不坏的,是本来存在的,那么这种颠倒的认识,只会让你置身于各种“受”中,被无常生灭而牵绊痛苦。

  再比如,同样的冬天,同一个场所,同样的保温措施,却总是有的人会觉得冷,有的人不以为然,冷热之受在每个人身上出现了差异;

  一个刚跑步归来的人,总觉得热,一个刚从室内出来的人,又觉得冷,同样一个室外温度,却有两种不同感受;

  还有的时候,一个人下意识觉得冷,他就会打哆嗦,身体就会发紧,从而感觉越来越冷。而一个有修行功夫的人,发觉自己微细念头,发觉自己身体的微细变化,便会选择放松下来,反倒没有那么冷了。

  一切能量的流转,顺畅则好受,不畅、对抗则难受,比如滑涩就是这么产生的。就好比一对情侣,性格相投,则相处舒适,不愿分开;若是性格不合,则处处对抗,互相伤害。

  所以,所谓的受,其实就是不同形态的能量之间,在流转的时候相互“磨合”的结果。

  “感受”就是能量互动磨合时的作用力的呈现而已,这个呈现就是“能量”的显化,这个“能量”就是“如来藏”,都是强名,方便大家理解, 不可分别,分别即相。

  三、【想蕴】是虚妄的

  0.前提:首先解释一下【想蕴】

  释义:

  就是 因色-受的出现,而产生的心理活动。

  举例:

  1.比如我们熟知的望梅止渴的故事,本来在荒漠行军的人已经烤干舌燥,因为虚构的梅子林,而心生种种想法,而重新振作,克服困难。

  2.再比如我在《百年虚云》中看到的一个故事:一个善于投石的人,想要为难虚云和尚,便提出与和尚比试扔石头的能力,虚云和尚便让其站在悬崖边扔石头。因为心有所惧的缘故,这人内心无法安定,最终导致输了这场比试。

  无论是望梅止渴,还是悬崖无力,之所以

点击查看全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