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楞严经》——04诸相虚妄,知妄即觉
1400阅读4.5千字,预计阅读需10分钟
  

  影子先生

  抖音搜 影子先生,同头像。

  阅前提示:

  这篇文章讲的是《楞严经》第三卷所讲内容。

  第三卷比较难,难在佛陀举例子的视角,共25个例子,如果是我,我就无法举出这些例子,也很难用这样的方法去引导别人。这些例子的出发点一定是彻底破除了物质世界的颠倒障碍,才能这样列举。

  而我自然是没有达到破除物质障碍,穿墙化水上天入地,自在无碍,所以出发点的体悟上差很多。

  那么,这个章节中的某几个例子或许已经不是特别适合当下这个时代,而我又没有佛陀那么无上的智慧,这个时代的人拥有的那些障碍,我就不知道该如何举例子破除,故此章节不会展开太多。

  往期章节

  ↓↓↓↓↓↓

  01你的本来面目

  02嗨!出来!

  03照见五蕴皆空

  前言:

  本来这篇文章,能写好几万字,但是太过繁琐,仅仅一个例子【眼入】就用了3000多字,若是25个例子都来展开来讲,估计得5万字起了,分开写呢,说的又是同一个事,所以就只展开了一个例子来详细来说,其他就略过了。

  佛陀:

  阿难啊,我们用眼睛一直瞪着一个地方,如果长时间不眨眼睛,眼睛就会疲劳,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些“乱相”。

  我有尝试,但是实在是忍不住不眨眼,所以,大家可以换一种方式来体会。

  用手指抵着下眼球,让眼球受到压迫的力量,慢慢的你就会发现,眼前的光明会慢慢的消失,直至眼前一片黑暗。然后再松开手,慢慢的又恢复了光明。而在光明与黑暗过渡的阶段,就会有诸多“乱相”产生。

  通过这个尝试,我们看到了“光明”、“乱相”、“黑暗”三种“色相”。

  无论是眼睛,还是在我们看来,出了故障的眼睛,其实都是那个(“见性”/“菩提”/“如来藏”)在起妙用,显化了对应的“色相”。

  因为明、暗这两种“色相”被我们所见到,我们称之为“见性”。

  这个“见性”若是离开了“色相”,也不存在什么东西叫做“见性”。

  我们平时说“我看不见了”,有三种情况:

  第一种是没有光明的情况,所以一片黑暗,无法分别,所以我们会说“我看不见了”。

  第二种是眼睛被障碍的情况,要么遮挡眼睛,要么遮挡物体,因为被遮挡的缘故,我们会说“我看不见了”。

  第三种是眼睛疾病的情况,我们变成了一个盲人,眼睛出现了问题。这个时候我们也会说“我看不见了”。

  无论是哪一种,其实我们的“见”都存在,因为“黑暗”也是我们所“见”的对象。

  比如在暗室,或被遮眼的情况,我们不能说“见到黑暗”,就是“见”消失了。

  也不能说“所见不同”,就是“见”消失了。盲人所见到的就是黑暗一片,色盲的人见到的也与正常人有所差别,而不同的众生所见到的世界更是有各种的差异。

  综上所述,在我们言说“见性”之时,一定是有一个被见的色相的,不管这个是明,是暗。若是“见性”离开了这个“色相”,他也没有一个可以明确指出的体性出来。根本指不出来,因为“什么都看不见”的潜台词,还是“见”到了一个“什么都没有”。

  阿难啊,这个“见性”并不是从明、暗的“色相”中产生;也不是从“眼根”中产生;更不是凭空出现,从“虚空”而来。

  为什么这么说呢?

  若是因为有灯光才有“见性”,那么把灯关了,“见性”也就没了,那么你应该连“黑暗”都见不到了。那么反过来,你说你能看到“黑暗”,“见性”是因为黑暗才有的,那么打开灯,“黑暗”消失,“见性”也应当不存在了,那就见不到“光明”了。

  既然不是从“色相”而生,那么一定是从“眼根”而生。若是因为“眼根”才有的“见性”,“见性”必然脱离了“色相”,我们前面说了,根本指不出一个脱离“色相”的“见性”,毕竟“什么色相都没有”,也是一种见到的“色相”。

  那么,难道是凭空出现的吗?是从“虚空”产生的吗?如果是这样,那么茫茫虚空既能看到前面,也能看到后面,甚至都能够看到你自己的眼睛,为什么看不到呢?再者说,这是虚空在看,和我们的“眼入”有什么关系呢?

  所以啊,我们把“见性”,当成是“眼入”的各种因缘才有,是虚妄的。

  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说的例子,开灯之明,关灯之暗,开眼之明,闭眼之暗,这些只是因缘变化的色相,其本来都是(“见性”/“如来藏”)的显化而已,而你要离开“相”去寻找“见性”的一个体性,是做不到的,因为当你言说、思议“见性”之时,这个“见性”也是显化的一个“相”而已。

  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。

  之前执着于“明暗色相”,之后又执着于“见性之相”,始终都在“相”里,都在“分别”之中,又如何能明了一切如此简单,无论是“明暗”还是“见性”,他们不都是显化出来的相吗?

  这个相是幻啊!

  这个“相”就像电影一样,他要动起来的呀,所以才有所谓的生灭变化呀!

  可是无论怎么生灭变化,终究是“幻”,是“相”啊!这种生灭变化只是“相”的内容而已啊!这个“相”他爱怎么演怎么演,而“源头”是如如不动的呀!

  回到“源头”,哪里有什么“生灭”呢?

  只有你迷失在了那个“相”里面,才从“相”的内容中分别出了“生灭”啊!

  可是,哪有什么生灭呢?生灭只是“相”而已呀!

  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

  我们修行追求“大自在”,脱离了(“相”/“幻”)的束缚,便能获得自在。

  那么怎么脱离呢?

  知幻即离,不做方便;

  离幻即觉,亦无渐次。

  你知道“相”的本质的同时,就已经从“相”中出离,便不再依赖“相”而存在,只要剥离了所有的“相”,“本来”就现在面前。

  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

  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

  方才明白:

  噢~以前真是迷相为己,认贼作子啊!

  噢~原来我离开了那些“相”也能活!

  噢~对呀!我怎么能是依赖相而生的呢?

  噢~我应当无所依赖,那个湛然常寂、空空如也才是本来啊!

  噢~一切原来如此简单,我什么都不是,又什么都是,山河大地皆是我的法身,我与如来无二无别!

  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。

  第一段结束啦,之后还有24段,分别是耳入、鼻入、舌入、身入、意入的五个例子;

  接着是色尘与眼根、声尘与耳根、香尘与鼻根、味尘与舌根、触尘与身根、法尘与意根的六个例子。

  然后是眼识界、耳识界、鼻识界、舌识界、身识界、意识界的六个例子。

  讲完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的例子后。

  阿难发问:您常说世间变化,皆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显化,为什么今天又否认因缘和合,乃至自然体性的说法呢?

  佛陀解释说:你先前因落入淫窟,虽有多闻之名,却未有究竟定力,故厌离声闻缘觉之道,发心求无上菩提的智慧,所以今天,我为你开示“第一义谛”。你现在又说这世间的妄想之法,并被其困扰!我再好好的和你说一吧,你好好听,同时也让未来的修行人能够明白实相。

  所以,最后佛陀又讲了地性、火性、水性、风性、空性、见觉、识性的七个例子。

  接下来就不详细的将每一个例子都事无巨细的讲解了,我就大概的把六入的例子分享出来,而十二处、十八界、七大就简略的概过了。

  一、六入

  1.【眼入】

  已讲。

  2.【耳入】

  用手指头急促的塞住耳朵,便听到脑中有声音。还有有过打坐体验的同修,当自己处在特别安静的地方,没有任何一点声音的时候,当自己处于超级静的状态,就会听见“电流声”,或者“耳鸣身”,甚至是其他各种的声音。

  我们知道“声音”来源于“震动”,那么“静”的时候有没有“听闻之性”呢?(这个“动静”就如同对于眼睛而言的“明暗”)“听闻之性”是从“动”来呢?还是从“静”来呢?是从“耳根”而生呢?还是凭空而生,生于“虚空”呢?

  3.【鼻入】

  我们快速的抽搐鼻子,时间久了,我们就能感觉到鼻子“冷”的触觉,因为触觉,便分辨出了是否通畅,便有了“通”与“塞”。

  “通”的时候我们能够闻到“香臭”之味,那么“塞”的时候,是不是说我们的“嗅闻之性”便不存在了呢?我们又如何能知道鼻子堵塞了呢?那么“嗅闻之性”是从“通”来呢?还是从“塞”来呢?是从“鼻根”来呢?还是凭空而生,生于“虚空”呢?

  4.【舌入】

  我们用舌头长时间的,不断的去舔我们的嘴唇,生病的人,在舌头上能尝到苦味,没生病的人能感觉到微甜。而我们平时呢,只能感觉到“淡”,既不苦也不甜。

  那么我们的这个“知味之性”,是从“甜苦”而来呢?还是从“淡”而来呢?是从“舌根”而来呢?还是凭空而生,生于“虚空”呢?

  5.【身入】

  我们用冷手去触碰热手,冷热就会传递,相触碰,相合的时候后,我们会对“触觉”更加的能体会到。就比如在夏天,我们的热手去碰别人的热脖子,别人不以为然。但是在冬天,我们用凉手去碰热脖子,别人就会暴跳如雷,是不是这样啊?

  那么这个“知觉之性”是从“合”而来呢?还是从“离”而来呢?是从“身根”而来呢?还是凭空而生,生于“虚空”呢?

  6.【意入】略。

  二、十二处

  7.【见/色处】

  你看这片树林、泉池,乃至没有色相的“虚空”,若是色相从眼根处产生,那么没有色相的“虚空”又如何明知;若是“虚空”从眼根处出生,又如何明白“色相”呢?若是“见”是从“色相”处出生,那么觉知到的“虚空”显然不是“色相”,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“见”,那么谁来觉知“空”与“色”呢?(其他的例子就略写了)

  8.【听/声处】用了听到钟声、鼓声而聚集的例子。

  9.【嗅/香处】用了将旃檀香点燃的例子。

  10.【尝/味处】用了持钵遇到别人施舍醍醐的例子。

  11.【身/触处】用了用手挠头的例子。

  12.【意/法处】用了以善、恶、无记为法来展开讨论的例子。

  三、十八界

  13.【眼识界】14.【耳识界】15.【鼻识界】

  16.【舌识界】17.【身识界】 18.【意识界】

  四、七大

  19.【地性】地性,粗的是大地,细的是灰尘,再看灰尘中的灰尘,不断的细化下去,最终只是“虚空”。(这个例子有种物理学微观量子的感觉)

  20.【火性】采用了百姓用“放大镜”于太阳取火的例子。

  21.【水性】采用了幻师用“珠子”于月亮取水的例子。

  22.【风性】采用了微风吹面,吹衣服的例子。

  23.【空性】 采用了凿土凿井的例子,类似于之前说过的将此处的虚空带到另一处的例子。

  24.【见觉】略。25.【识性】略。

  佛陀讲了整整25个例子,若是一一分析,数万字不能言尽,而这中的【六入】【十二处】【十八界】,远远比【六根】【六尘】【六识】的表达要复杂很多,大多数人没研究过这些【名词】,所以自然也没有这些【障碍】,再加上我自己也不感兴趣,就不在这里科普而增加【障碍】了,不懂其实挺好的,尤其是【十八界】,【界】之一词很让我费解,不是特别理解这个字用法的初心。

  若是你能从第一个【眼入】的例子就明白了,之后的也就不需要看了。

  我们看一下阿难经过佛陀不辞疲倦的开示而开悟后,所做的偈子吧。

  (还记得当时第一次看,就被这个偈子感动哭了哈)

  妙湛总持不动尊

  首楞严王世希有

  销我亿劫颠倒想

  不历僧祇获法身

  愿今得果成宝王

  还度如是恒沙众

  将此深心奉尘刹

  是则名为报佛恩

  伏请世尊为证明

  五浊恶世誓先入

  如一众生未成佛

  终不于此取泥洹

  大雄大力大慈悲

  希更审除微细惑

  令我早登无上觉

  舜若多性可销亡

  于十方界坐道场

  烁迦啰心无动转

  南无阿难尊者

  南无释迦牟尼佛